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6月30日,土木与环境学院“九曲青禾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济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、黄河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点,开展“守护黄河生态画卷,共筑华夏文明根基”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引言:
济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济源市,是黄河中下游的一座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。工程于1994年开始建设,2001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小浪底工程以防洪、减淤为主,兼顾供水、灌溉、发电等多重功能。
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、改善水资源配置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工程建成后,有效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,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,为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、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同时,小浪底水库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,通过合理调度,改善了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。
小浪底畔:探生态工程,问民众关切
实践团的首站聚焦于小浪底水利枢纽。团队成员亲临现场,对水质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,并观察了生态修复的成效。在黄河小浪底的水土流失演示区,团队成员参观了模拟降雨和水流的水土流失演示系统。通过现场的互动展示,团队成员不仅学到了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,也深刻意识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。


学习了水土流失演示系统之后,团队成员来到了小浪底大坝。这座大坝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核心设施,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,也是黄河流域的一项伟大工程。
此时正值大坝进行调水调沙的关键时刻,团队成员们有幸亲眼看见了黄河之水的壮丽景象。只见滔滔河水从大坝倾泻而下,气势磅礴,波澜壮阔,场面极为震撼,令人叹为观止。每年的汛期,黄河流域都会面临巨大的洪水压力,而小浪底大坝在调节水位、减缓洪水流速、保障下游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在调研过程中,团队成员为了深入了解公众对生态工程的认知水平,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。问卷内容包括了对小浪底调水调沙功能、生态修复成效以及对黄河文化认知等多个维度的探讨。尽管遭遇了降雨天气,团队成员依然坚持进行实地走访,为路人提供遮蔽,并细致地阐释问卷的相关内容。从最初公众对调水调沙功能的简单认识,即“了解其冲刷泥沙的作用”,到对“生态调度原理”的深入理解;从对“工程治黄历史”的基本了解,到“对保护黄河提出建议”的积极态度,民众的反馈让团队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在社会中的基础,并指出了提升公众认知的必要性。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,将作为后续开展生态科普工作的关键支撑。

非遗馆内:触泥土温度,悟文化传承
随后,实践团成员走进济源四中古轵汉风泥塑社团,红胶泥塑造的艺术品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。李整甫老师深入讲解了黄河土壤的特性以及泥塑艺术的技巧,成员们亲手触摸红胶泥,深刻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黄河土壤所孕育的艺术,不仅是视觉的享受,更是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,使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到“生态与文化”保护的深远意义——在守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同时,更应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根本。





青春担当:汇实践感悟,筑护河力量
从工程生态调研到文化体验,“九曲青禾”实践团将专业知识融入黄河保护实践。成员们深知,守护黄河生态画卷,需以调研摸清“生态底”,以文化传承筑牢“文明基”。后续,团队将梳理调研数据,让青春护河行动持续延伸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注入航院青年的力量。
青春护河,任重道远;生态传承,使命在肩。土木与环境学院“九曲青禾”实践团以行践知,正书写属于青年的黄河保护答卷,期待更多力量加入,共绘黄河生态与文明的壮美长卷!